3種松乳菇菌絲體生長情況及生物學特性(一)
松乳菇(Laclariusdeliciosus)為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紅菇科、乳菇屬,易與松樹等形成外生菌根的食用菌,具有藥用食用的雙重價值。靚麗乳菇是松乳菇家族中子實體顏色為橙黃色的一類,屬擔子菌門,紅菇目,紅菇科,乳菇屬的一種大型真菌,貴州又稱松菌、松毛菌。紅汁乳菇呈紫銅色,無辛辣味,口感比橙黃色松乳菇細膩。多汁乳菇子實體呈較暗的紅褐色,菌柄折斷后會流出較多汁液,俗稱奶漿菌。
松乳菇常生長在櫟樹和馬尾松成片的混交林地,且以馬尾松較小、櫟樹較細、松針葉和櫟樹葉為主的腐殖質表層林地里發生較多。由于菌絲脫離共生樹種的根系不能形成子實體,目前還難以實現人工栽培。本試驗對3種松乳菇菌種設置相同的母種、原種和液體種培養基,分別接種靚麗乳菇、多汁乳菇和紅汁乳菇菌種,研究3種松乳菇菌絲體生長情況,以掌握3種松乳菇生物學特性,為人工馴化栽培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靚麗乳菇、多汁乳菇和紅汁乳菇3個松乳菇菌株由鎮遠縣黔康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貴州大學分別從鎮遠縣羊場鎮和貴陽市花溪區黔陶鄉收集,在貴州大學農學院園藝實驗室純化培養并供試驗。
試管母種培養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磷酸二氫鉀0.5 g,牛肉膏2 g,水1 000 mL,pH值7。
原種固體培養基:松木屑35%、麥粒35%、玉米芯10%、麥麩18%、石膏1%、過磷酸鈣0.5%、糖0.5%,尿素0.5%,硫酸鎂0.1%,培養基含水量60%~65%,pH值7。
液體種培養基:馬鈴薯100 g,紅糖15 g,葡萄糖10 g,麥麩20 g,蛋白胨20 g,磷酸二氫鉀2 g,硫酸鎂1 g,維生素B10.5 g,pH值7。
1.2試驗方法
1.2.1菌種的分離(孢子分離法)
1)種菇的選擇
挑選靚麗乳菇、多汁乳菇和紅汁乳菇3種松乳菇菇蓋肥厚,菇形圓整,菇柄粗壯的單生子實體作為種菇。種菇的菌膜將開而未開,達8~9成成熟度。
2)孢子收集器準備
在超凈工作臺內將瓷盆襯4~6層紗布,上面放一只中號的培養皿,皿內放一個不銹鋼三角架(供插種菇之用),再在瓷盆上加蓋一只玻璃大漏斗,將孔塞上棉塞,對超凈工作臺殺菌消毒。
表1不同松乳菇菌株母種菌絲的生長情況比較
3)孢子的采取及試管母種培養
在超凈工作臺內,用鑷子分別將3種松乳菇種菇浸入0.1%~0.2%的升汞水溶液中浸泡1 min,取出用無菌水沖洗1~2次,再用滅菌的紗布吸干菇體表面的漬水,輕輕掀開玻璃漏斗,用消毒過的鑷子夾種菇迅速插入三角架上,馬上蓋好,用紗布將漏斗周圍塞好,并在紗布上倒0.1%的升汞水。然后將孢子收集皿放入恒溫室中培養,使其孢子落下。恒溫室溫度控制在18~20℃之間。當培養皿內有1層淡咖啡色的粉末時即是孢子,應立即進行接種,將斜面培養基及所需用具用0.1%KMnO4抹洗表面,并將滅菌過的注射器一同放入超凈工作臺內消毒,按無菌操作接種后,隨即放于23~28℃恒溫箱中培養,經9~12 d培養基表面可看到白色星芒狀的菌絲叢。
孢子萌發菌絲后,取先端菌絲及時轉入普通PDA培養基進行培養,菌絲生長穩定后,轉入本試驗試管斜面母種培養基培養,每個品種接種10支試管,3次重復。觀察測定菌絲長勢、滿管時間、菌絲生長速度。滿管后的菌種,放入4℃左右的冰箱保藏備用。
1.2.2液體種培養基接種、培養
先按本試驗液體種培養基配方稱量麥麩浸泡30 min,然后將去皮土豆切片與麩皮混合后煮熟30 min,過濾取濾液。將精確稱量的磷酸二氫鉀、硫酸鎂等輔料與土豆、麥麩的濾液充分攪拌均勻,然后把制作好的液體菌種培養基靜置一段時間,待其中的固體物質沉淀后取上清液裝入三角瓶,裝入500 mL三角瓶內,每瓶裝量為100 mL,加入15粒左右的小玻璃珠,用棉塞封口后置1.5 kg壓力下滅菌30 min,取出待溫度為30℃時接種。每瓶接入1.5~2 cm2的斜面菌種一塊,讓其懸浮于液體培養基表面且使菌絲朝上,在適溫下靜置培養48 h。接種完后塞緊塞子,貼上標簽。每個品種接種5瓶,3次重復。當菌絲長至液體培養基中時,置搖床上進行振蕩培養。往復式搖床振蕩頻率為80~100次·min-1,振幅6~10 cm。將接種好的三角瓶放到25~28℃的環境中進行避光靜止培養72 h后,將已經萌發并且沒有雜菌污染的三角瓶放到回旋式搖床上進行培養,讓3種松乳菇培養瓶保持相同轉速勻速轉動,搖床搖速控制在160~200次·min-1之間,控制液體菌種培養液的培養溫度在24~26℃之間。
相關新聞推薦
1、雙歧桿菌分離鑒定、耐受性試驗、益生特性試驗及安全性評價(三)
2、滸苔多糖降解微生物采集、分離、篩選、鑒定及生長曲線測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