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乳三種標準菌落總數測定方法比較(二)
2.3差異顯著性分析
對三種檢測方法測定結果進行顯著性分析,結果見表4。
表4方差分析
根據統計學數據分析,4種樣品間F=0.33<1,即P>0.05,樣品間無顯著差異,說明該測定結果適用于不同樣品的檢測;三種方法間F=2.09>F0.05,即P<0.05,三種方法測定結果存在顯著差異,即IDF 100A:1987>FDA BAM—2001>GB/T 4789.2—2010。
2.4測定結果分析
對表2、表3、表4測定結果進行比較分析,IDF 100A:1987檢出率最高,營養全面,菌落易于分辨,缺點是檢驗周期長;FDA BAM—2001優于GB/T 4789.2—2010,其共同優點是方法簡單,檢驗周期短。檢驗方法中影響檢驗結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培養基成分、培養溫度、培養時間、計數方法等。
2.4.1培養基成分
培養基的營養構成為細菌的生長繁殖提供了必需的碳源、氮源、能源、生長因子、無機鹽和水等營養元素。GB/T 4789.2—2010和FDA BAM—2001使用的培養基均為平板計數瓊脂(PCA)培養基,與世界乳品聯合會國際標準IDF 100A:1987使用的IDF培養基相比,IDF 100A:1987培養基的營養更全面,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對檢出率的提高起了主要作用,而且其培養基顏色淺,易于計數,流動性好,容易與樣品稀釋液混勻。說明在菌落計數中,IDF培養基要優于平板計數瓊脂(PCA)培養基。
2.4.2培養溫度
由于各種食品中所分布的細菌種類不同,其最佳檢測溫度也不盡相同。實驗采用的三種檢測標準中使用的培養溫度分別為37、30、35℃。其中,GB/T 4789.2—2010和FDA BAM—2001的主要區別在于計數范圍和培養溫度,由表2結果表明,35℃條件下菌落總數的檢出率高于37℃,35℃更適于原料乳中細菌的生長。
2.4.3培養時間
從培養周期看,培養時間越長,同類別微生物生長繁殖的代數越多,數量也就越多。GB/T 4789.2—2010和FDA BAM—2001的培養周期短為48 h,而IDF 100A:1987為72 h,這可能也是表3結果中IDF 100A:1987檢出率高于GB/T 4789.2—2010和FDA BAM—2001的原因。但培養周期太長,不利于快速、大批量的檢測。
2.4.4稀釋液
培養介質對細菌增長有一定影響,GB/T 4789.2—2010和FDA BAM—2001采用的稀釋液為磷酸鹽緩沖溶液或生理鹽水,IDF 100A:1987采用蛋白胨溶液。蛋白胨溶液中含有較多有利于細菌生長的營養物質,并且對食品中已受損的細菌細胞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且檢樣稀釋至傾注平板在15 min內完成,時間較短,對菌落檢出率的影響可忽略不計。因此在制備樣品稀釋液時,采用蛋白胨溶液要比磷酸鹽緩沖液或生理鹽水更能提高菌落總數的檢出率。
2.4.5計數范圍
計數范圍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檢出率。理論上講,計數范圍越小,會使檢測結果偏小。三種檢測方法的計數范圍分別為:GB/T 4789.2—2010 30~300 CFU,IDF 100A:1987 10~300 CFU,FDA BAM—2001 25~250 CFU。試驗結果顯示,IDF 100A:1987的檢測結果最大,與預測結果基本吻合。
3小結
原料乳中菌落總數的測定方法有多種,而對于培養溫度的選擇應選擇兼顧體溫型和室溫型兩類微生物,國外采用35℃是偏體溫型,采用30℃是偏室溫型,而國內統一選擇37℃應用于所有食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微生物的檢出。通過對GB/T 4789.2—2010,IDF 100A:1987和FDA BAM—2001中規定的菌落總數測定方法進行比較分析發現,三種標準的測定結果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IDF 100A:1987方法中培養基成分的營養全面,檢出率最高,但檢驗周期較長,不利于快速檢測;在培養時間相同、培養基成分相同時,FDA BAM—2001的檢出率高于GB/T 4789.2—2010,說明培養溫度為35℃時,更有利于原料乳中細菌的生長,便于菌落總數的檢出;在原料乳的檢測上,GB/T 4789.2—2010的檢出率略低于IDF 100A:1987和FDA BAM—2001。
相關新聞推薦
1、小龍蝦prx 6基因在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分子作用機制
2、模擬失重條件下大腸埃希菌轉錄組測序、差異基因及富集分析結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