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場明串珠菌的分離鑒定、生長曲線及產酸曲線、藥敏試驗和溶血試驗
【目的】從奶牛場環境和牛體樣本中分離明串珠菌(Leuconostoc)并深入探究其生物學特性,為防治奶牛乳房炎提供益生菌菌株。
【方法】通過菌體形態學觀察及分子生物學手段對分離菌進行菌種鑒定,通過雙層平板法分析菌株對奶牛乳房炎常見病原菌的抗菌活性,并分析其主要抑菌物質成分,建立生長曲線及產酸曲線,探究其消化道環境耐受特性,并通過藥敏試驗和溶血試驗評估菌株的安全性。
【結果】分離得到3株益生菌,在MRS瓊脂培養基上均呈乳白色單菌落,鏡檢為革蘭陽性球菌,分別命名為11、14和18號菌株。16S rDNA測序結果顯示,11和14號菌株與NCBI登錄的腸膜明串珠菌相似性均在99%以上,18號菌株與乳明串珠菌相似性在99%以上,確定3株分離株均為明串珠菌。
3株明串珠菌對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圈直徑均>19 mm,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3株明串珠菌對大腸桿菌的抑菌物質主要包括有機酸、細菌素和過氧化氫;而11、14號菌株對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抗菌物質包括有機酸和過氧化氫,18號菌株主要包括有機酸。
生長曲線顯示,3株明串珠菌生長規律基本一致,其中0~2 h為遲緩期,2~12 h為對數期,12 h后為穩定期,菌液產酸pH均穩定為4.0左右,具有較好的產酸性能。3株明串珠菌在人工胃液、人工腸液中培養4 h后的存活率均在56%以上,膽鹽濃度為0.3%時,3株明串珠菌存活率均在26%以上,說明菌株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藥敏試驗結果顯示,3株明串珠菌對紅霉素、米諾霉素、妥布霉素等高度敏感;對青霉素、氨芐西林和萬古霉素耐受;對頭孢呋辛、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中度敏感。3株明串珠菌均不具有溶血性。
【結論】本研究分離得到的3株明串珠菌均具有較好的抑菌特性和安全性,為后續開展益生菌防治細菌性奶牛乳房炎提供了研究基礎。
相關新聞推薦
2、不同碳源、氮源和金屬離子對耐鋅菌株的生長特性的影響(一)